今天是我的第十场年终秀,我想了很久要怎么开场,最后还是用这句话——大家好,我是吴晓波,很高兴大家来参加我的年终秀,你们能来我很开心。
他是湖南常德人,20多岁到东莞打工,做过工人,当过保安,攒钱开过小饭馆,后来在淘宝卖无人机,赚了1000多万元,过上了体面的生活。
三年后他烧光了所有的积蓄,最后,把房子也搭进去,创业初期的26人最后也只剩下一个死心眼的工程师。
2018年,飞行器研制初成,真人试飞唯一的候选㊣人便是赵德力。试飞高度有四层楼高,防护装备只有一只摩托头盔和四个护膝。
今年11月,赵德力在珠海航展推出陆空一体式飞行㊣汽车,惊艳全场,终于,这个“亡命之徒”站在✅了行业的最前沿。
今天你有一千个理由拒绝和嘲笑创业,但“创业是一种㊣病,唯有甘于平庸可以治愈”,在创业者㊣的✅世界里,是英雄莫问出处,有梦想莫问时代。
其实在2024年,有很多人像赵德力这样努力到无能为力,却并没有像他一般的好运气,他们并没有“飞上天”,并没有✅看到㊣第二天的✅曙光。
今年七㊣月,频道后台收✅到一条留言,是一位叫“Harry刚刚”的同㊣学发来的。他是我们多年的付费会员,他留言说,“今天居然到了为没钱续费而纠结的地步,深感惭愧。扛到最后一滴血,或许是创业者的宿命。我们小团队也不知道下一张客户订单什么时候再来。”
又过了几天,凌晨两点,我在朋友圈收到另一位创业者的留言。他叫“谭大侠”。三年多前,我去过他的企㊣✅㊣业,做的是文创用品衍生品。那时候谭大侠刚刚融到资,意气风发。而如今,他留言说,“我们有㊣一个投资人股东为了退出,把所有被投企业都告了,包括我。最近很焦虑。我只能直面天命。晚安,中国创业㊣✅者。”
第一,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周期的起点。2024年对中国的所有企业经营者来说,其实是“两个㊣2024年”:一二三季度是一个2024年,四季度起是另一个2024年。
特别是在9月24日之后,我国的财政✅政策、货币政策、资本市场、房地产市场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。这些政策今天还处在发酵期,它们将深刻影响2025年以及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。
第二是新的地㊣缘政治周期的起点。再过21天,特朗普将第二次担任美国总统。美国将如何“特朗普化”?特朗普将对全球经济,包括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突变性影响?这些✅问题到今天都存在着很大㊣㊣的不确定性。
第三,今天也是一个新的技术变革周期的起点。从Open AI推出Cha㊣tGPT起,人工智能在软硬件上的技术进步是以“周”的速度在迭代和推进的。
三个周期叠加,使得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产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,这也㊣是今天这场年终秀所面临的时代背景。
2024年,企业界讨论最多的两个词,一个是“信心”,还有一✅个是“陌生感”。信心很㊣重㊣要,它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无所不在。有信心,我们就会去投资、去消费,如果没✅有信心,我们就会躺平、彷徨、保守。
有一位企业家在和我交流时说了一段话,他说,“吴老师,我今年40多岁,已经✅办了20年企业,体力还很好,账上也有钱,我有技术、有产品,市场虽然很卷,但这场仗还能打。但今天我站在这里,我将面对什㊣么?
如果你对我说,前面是一条河,我就架一座桥;如果你说前面是一条✅沟,那我搭一块板;如果你说前面是一条跑道,我就换一双跑鞋继续往前冲;哪怕你说前面是万丈深渊也行,我来决定是躺下还是往后撤。但是,今天我不知道前面是什么,所以我就站在这里,不知道该怎么走。”
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“解离”,它指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生活发生断㊣裂,在真实的生活中出现不真实感,就是“你亲历了一✅切,却如同一个旁观者”。你会感到一种㊣荒唐感,一种旁观感。
但如果从积极的方面来看,陌生感也是一扇窗,透过它,我们可以看见时㊣间的无穷。陌生感让我们每个人有机会走出舒适区,去迎接那些前所未见的挑战。
克服陌生感是重建信心的第一个前提,也是这场年终秀的上半场要和✅大家分享的主题:克服陌生感的方法论。
2020年的年终㊣秀,我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图片,它呈现了中美在1820年到2020年这200年间,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变化。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中国的这条惊人曲线年,在农耕文明时期最后的节点,中国在全球✅GDP的占比达到33%,是当时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。随后,这个✅数字迅速下滑,最低时,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对全球经济总量的贡献度居然不到2%。但在㊣过去的四十多年里,我们实现了强大的崛起。
今天,我们㊣重新回顾这㊣张图片,国运㊣就藏在这条曲线里。在未来十多年中,中美两国的曲线是会在某一年产生交集,还是会出现近乎平行的走势,抑或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?
对这三种可能性的不㊣㊣同预见、判断和理解,代表着我们在未来相㊣当长时间里,对自己的事业、生命,对这个国㊣家很多决策的判断。这就是国运。
我们再来看第二组数据。在1978年,中国的人均GDP是156美元,到2023年,我们的✅人均GDP达到1.27万㊣美元,增长了81倍。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,在1978年到2023年间从1.8%增长到17%,增长了✅将近✅10倍。
再来看美国。1978年,美国的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,去年它的人✅均GDP是8.17万美元,增长了近8倍。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,40多年前是27%,现在是26%,几乎没有什么㊣变化。
所以过去几十年,中国“蛋糕”的增长,真的不是从美国人手里抢来的,而是经过了一次全球化意义上的再次分配。甚至美国的经济总量能够保持在今天这样的水平,也是因为中国制造、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它形成了一种“双赢”关系。
我们要相信国运,我们要像信仰宗教一样地相信国运。国运绵延,它并㊣不是坐在那儿就会发生的事,它需要我们坚持干这两件事——对内,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;对外,我们要拥抱全球化带来的时代红利。
我们今天处在康波周期的第三个阶段。我的一本《激荡三十年》描写的是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史,这30年是康波周期的第一阶段,其间中国年均GDP增速达到9.8%。
2008年,我的另一本书《激荡十年,水大鱼大》,它描写的是2008年到2018年的中国经济史,这是康波周期的第二阶段。这十年间,中国年均GDP✅增速达到9.3%。
当一个国家每年的GDP增速达到8%、9%甚至10%,做企业,一家企业的增长速度如果达不㊣到✅15%、20%,好像都对不起㊣这个时代。所以我们都是“高速增✅长下的蛋”,都是康波周期一和康波周期二的“幸运儿”。
2018年起,中国经济进入到了康波周期的第三个阶段。这个阶段有四个特点:第一,产业加速㊣整合;第二,消费K㊣型呈现;第三,科技寻求突破;第四,宏观中低㊣速度。
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·席勒,是美国研究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㊣场的顶级专家。2019年他来到中国,他的㊣学㊣生问他:“你怎么看待未来的中国经济㊣呢?”
其实,康波周期三,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必经阶段。一个国家不可能每✅年都保持8%、9%的增长。
巴菲特每年会给股东写一封信。2016年是美国建国240周年,巴菲特在那年的致股东信中说了一句线年来,押注美国会衰败的人,一直在犯可怕的错㊣误,现在依然如此。美国孩子们㊣的生㊣活,将远比他们的父辈要好。”
今天我站在这里,做我的✅第十场年终秀,我仍然坚定地相信:“46年来,押注中㊣国会衰落的㊣人,一直在犯可怕的错误,现在依然如此。中国孩子们的生活,将远比他们的父辈要好。”
此时就会出现一个㊣问题,就是我们仍然相信国运㊣常在,但同时我们也知㊣道,这个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。
我们㊣企业家其实都在“种地”,偶尔抬头看看天,天天都雷电交加,心里就不定了。大家每天讨论的事儿,都是和企业无关的事,都是和产业无关的事,都是和管理无关的事,都是和技术无关的事,都是漫无边际的宏大叙事下的种种危机,企业家还办得好企业吗?
所以㊣㊣在今天,有一个“解药”给到所有的企业家朋友——“从明✅天开始,忘记GDP”。管它是3%、5%还是8%,我们的企业该发展就要发展。
我当㊣时脱口而出:“想要奋斗十年✅添个零,意味着你未来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5.89%。”
去年,比音勒㊣芬的营收是35.3亿元,他要花十年时间把中间的小数㊣点抹掉。我说:“你对中国经济那么有㊣信心吗?”他说了一句话:“经济好,我要奋斗✅十年添个零;经济不好,我也要㊣奋斗十年㊣添个㊣零。”
我有一个朋友,当了20多年的国际时尚杂志总编辑,三年多前来㊣看我。她刚刚在上海参加完一场时装秀,一脸郁闷。她对我说:“很多年来我㊣一直坐在第一排,这一次我第一次坐在第二排。”而坐在第一排的人,是比她年轻10岁、20岁的网红。然而今年,她仍然坐在第二排。但是过去三年中,坐在第一排的人每天都在换。她说,我想明白✅㊣㊣了,以后只要能㊣够一直坐在第二排,就证明我很厉害。
今天在中㊣国商业世界的我们,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当网红,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冲在第一线岁的人扮嫩。你只要能㊣够坐在第二排,就表明你的专业能力还在,你没有下牌桌。
在餐饮行业中有两个“张勇”,一个办海底捞,一个办新荣记,海底捞的张勇出生于1971年,1994年创业。新荣记的张勇出生于1968年,创业年份同样是1994年。
在30年的创业生涯中,海底捞开了1343家店,公司在香港上市,市值948亿港元。新荣记开店18家,其中9家㊣是米其林,成为全中国获得米其林最多的中国餐饮公司。
如果你觉得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,仅仅因为你一直在关注浪花和泡沫,其实,大海一直在那里,而你,就是大海的一部分。
什么是“记者”?记者就是由外而内地去探寻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真相,然后即时、真实地把它告诉给公众。如果✅这个工作㊣还在,这个专业还在,那个“记者”就还在。
我从1996年㊣开始写第一本书,在过去的28年里,我写✅了24本书,所以我和赵德力一样,也是一个“亡命之徒”。我用㊣最㊣原始、最笨重的方式,记录中国企业的历史。
我一直是你们最忠实的记录者,我会一直记录你们的✅光荣、你们的㊣快乐、你们的愤怒、你们的委屈、你们的困顿,我会一直是一个“记者”,因为这是我的工作。
我一直认为,每一代人的代际淘汰,与年龄和行业没有关系,更多来自对新工具的率㊣先利用。今天的中国,有一些人30岁就老了,有的人60、70岁,却像鲍勃㊣·迪伦所说的“昔日的我曾经苍老,如今却风华正茂”。我的母亲✅是绍兴人,今年我回了一趟㊣母亲的老家,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宋老哥,他是村里㊣的拖拉机手,20多岁时风华正茂,30年来“人机俱老”。
这一次我见到㊣他时,他说:“晓波,我今年买了一台农机㊣自驾仪。就是在那台老旧的拖拉机上面,架了一台自驾仪,3000多块,可以用手㊣机操作,我耕一块农地,把地划好,以半自动的方式,拖拉机继续往前开,可以翻地,可以播种,睡着㊣✅都没关系。然后我买了一台农业的无人机,4万块钱,可以挂70公斤的农药,飞一次电费5块钱。”
今天中国像宋老哥这✅样的拖拉机手大✅约有2100万名,大半超✅过50岁。如今,他们能像宋老哥一样“开了30年的拖拉机,终于追上㊣时代了”。
鲁靖,是一家钢铁企业㊣的生产调度经理,工作更✅为复杂。钢铁业涉及炼铁、炼钢、轧钢,需要协同设备、环保、安全、物流四大职能部门,所以他每天至少打100个电线多条生产线计划“搬进”一张表,效率提升11倍。
我想,2024年在诸多传统行业中,各个年龄㊣层都有“飞书效率先㊣锋”,把业务一线变成数㊣字化最㊣前线,让自己的工作焕然一新。
新工具并不昂贵,新工具也非㊣难学,难的是思维——第一,你知不知道你㊣所处的行业出现了新工具;第二,你是否愿意试着使用㊣它。所以当㊣我们用好新工具的时候,就会长出新能力,就能下定决心㊣过好每一天。
我们常常听到两个词,一个是“后发优势”,一个是“后发劣势”。“后发优势”指的是,中国是后✅✅发㊣展中✅㊣国家,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找到领跑的对标企业,他们怎么跑,我们就怎么跑,他们踩过的坑,我们绕过去,然后通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弯道超车。
“后发劣势”指的是天天盯着前面✅的对标企业,但没有试错的能力和原创的能力,当你有一天跑到第一名的时候,你不知道该怎样领跑。
20年前,经济学家林毅夫和杨小凯有过“改革开放到今天是后发优势多一点,还是后发劣势多一点”的争论,至今㊣没有✅定论。实际上,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一定会同时存在。
海尔是一家1984年创办的企业。12月26日,是海尔诞生40周年。40年里,海尔经历了6次战略升级:名牌战略阶段、多元化战略阶段、国际化战略阶段、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、网络化战略阶段、生态✅品牌战略阶段。
在迈克尔·波特的著作《竞争战略》中,我们✅发现海尔的六次战略升级,能对应到书中的四个章节——名牌战略、多元化战略、国际✅化战略、全球化战略,但书里并没有网络化战略和生态品牌战略的描述。
因为《竞争战略》出版的时间是1980年,那时既无互联网,亦无生态。可见中国企业已经跑出✅这本全世界最著名的战略教科书了,这是中㊣国㊣企业㊣㊣的光荣和挑战。
所以在过去几年里,我们看到海尔进行了“人单合一”的商业模式创新,进行了高✅端品牌、场景品牌、生态品牌的三级品牌战略创新。
海尔创造了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,拥有位列全国“双跨”工业联网平台榜首的卡奥斯。海尔还收购了许多来自美国、日本、意大利的国际品牌——它们曾是海尔的学习标杆。
如今,海尔在全球有35个工业园区,53%㊣的营收来自海外;全球员工达12万,外籍㊣员工3.9万;全世界有172家灯塔工㊣厂,74家在中国,海尔占了10家,是全世界拥㊣有灯塔工厂最多的中国企业。
第二,将高尔夫类目独立出✅来,打造新品牌“比音勒芬㊣高尔夫”。它还和哈佛大学合作,推出了一系㊣列英伦风服装。
第三,比音勒芬收购了两个百年品牌,分别是创立于1926年的英国品牌KENT&CURWEN和 创立于1881年的法国品牌CERRUTI 1881,进入到重奢领域。
你没有办法用既定的战略,用原来的方式,找到一个对标物去“奋斗10年添个零”,你必须突破极限,站在陌生的战场上去“奋斗㊣10年添个零”。
今㊣㊣年九月,KENT&CURWEN重新回到英国伦敦时装周,上一次它参加伦敦时装周是2019年。当它重回✅之际,除了新的模特和新的服装,那些台下的时尚人士或许并不知道,背后的主人已是一家名叫比音勒芬的㊣中国企业了。
1991年,丁世忠创办安踏。和很多中国企业一样,安踏在“出门”的第一天就找到了一个伟大的对标物。
但在过去几年,安踏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。在安踏品牌发展的同时,它还接连收购了斐乐等国际品牌与亚玛芬体育。通过单聚焦、多品牌、全球化的㊣战略,安踏成为过去20年中国最成功的运动鞋服品牌。
他先让我做了道数学题:有两家公司,A公司年收入400亿元,年均增长9%。B公司年收入700亿元,年均增长7%。请问A公司超过B公司需要多少年?答案是31年。
徐阳最终向我展示了✅安踏的“新物种”——超级安踏。它坐落在核心商圈的商场中,是一个比一般安踏门店大几倍、面积高达㊣一千多平方米的卖场。
它给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:在超级安踏中销售的所有服饰鞋履和运动装备,要比一般门店的价格低30%,营收却要多300%。
一个中国最成功的✅运动服饰品牌,在发展最好的㊣时候,拿了把刀开始自我革命。超级安踏的店效是普通门店㊣的3倍,这背后是两个降低一个提㊣升——优化供应链降低产品成本,直营零售降低租金成本,提升✅产品性价比。
我在超级安踏看到一面墙,墙上有几百双运动鞋,光是跑鞋就有二十多款。还有举重鞋、瑜伽鞋、拳击鞋,品类齐全。即便在㊣冬天,在这里㊣也能买到泳衣,因为有人有冬泳的需求。徐阳和我说:“这个地方要变成‘目的地’的零售场。”
安踏㊣还是中✅国奥委会的赞助商,累计为28支中✅国国家队打造奥运装备,所以有很强的专业科技能力。在超级安踏,我看到了很多和国㊣家队合作的奥运同款产品。
我今年参加过的最燃的一场演讲活动,叫1688超级工厂大赛。我今天是“1688超级㊣工㊣厂”的推广大使。我已经是个当“大使”的人了。1688平台是全中国领先B㊣2B电商平台。今天全中国做工厂的企业,大大小小的工厂企业有600万家,在1688平台✅上注册的实体企业有60万家。也就是说,今天中国10家工厂中,有1家,是1688的注册用户。
60万家企业中,又有1万多家✅㊣叫做“1688超级工厂”,他们都是㊣一些规上企业,是产业带里的先进工厂,有大牌客户的服✅务能力,有电商能力。
1688通过数据平台为他们赋能,由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,叫做F2C厂牌。今天讲厂㊣牌,就是工厂生✅产出来以后,直接卖给消✅费者,中间只有一个流动环节,就是1688。
拿到相关数据之后,我非常的震撼。今天管理中国一万多家“1688超级工厂”的人中,60后占9%,70后占18%,80后占42%,90后✅占29%,00后还占到2%。80后、90后、00后总共占到73%。这是今天正在管理中㊣国“超级工厂”的基本盘。
今天有两千多名1688超级工厂的主理人,80后、90后、00后来到了现场。你们在哪里?我希望你们大声的㊣喊一声,让全中国听到你们的声音。
这个声音的背后,就是中国制㊣造业的声音,就是中国国运的声音。只要这个声音还在,中国制造业就垮不了。只要中国制造业垮不了,中国经济就垮不了。
项国伟今天应该来到了现场。1995年的小伙子,温州✅苍南人。我在1991年去过这个地方,是中国最早做包装,做雕牌的,金乡、龙岗都是做㊣雕牌的。
他给我讲了个故事。他前年接班。当时镇上所有的㊣生产越来越卷,卷价格、卷款式。他就跟他爸妈说,能不能花1000万左右,去引进一条智能化的软包装印刷生产线。但是爸妈不同意。
他就是一吵二闹三出走。他跟爸妈说:我结婚时,你们总得㊣花钱,这笔钱也得✅大几百万,把这✅笔结婚的钱给我,我去引进生产线,假如亏钱,我结婚时你们不用出钱了。
说服爸妈后,项国伟引进了镇上第一条智能化软包装印刷生产线元。过去,交货要10天,现在,要3天。工厂的业✅绩,在1688超级工厂的平台上增长了300倍。
有一个厂二代还对我讲过一句话。他说,与父亲的磨合,对他的抗争和理解,是我这一辈子修过的最重要的功课。
但是只有通过这样的磨合,在这样的磨✅合过程中,你杀死了过去的自己。中国的企业传承,中国制造业的传承,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。所以我们要相信年㊣轻,接受反叛,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。
在座各位的血管里,流的就是㊣鸡血㊣本身。他们在找到自己的同时,更需要的是,克服全社会对他们的陌生感。
2019年的时候,有过“56789”的说法:中国民营企业创造✅了50%的税收、60%的GDP贡献、70%的技术创新成果、80%的就业、90%的企业数量。今天是2024年12月30日,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✅济的贡献㊣已变成了“66999”——60%的税收、60%的GDP贡献、90.9%的技术㊣创新成果、90%就业、96.4%企业数量。
从“56789”到“66999”,民营企㊣业不㊣再是“草根”,而是中国经济的“树根”,是中国经济的“黄金成色”:
企业㊣家最早做企业的时候,大多没有改造社会的理想,而是满足“马斯洛需求层㊣次理论”中最底层的“生理需求”,无非㊣㊣是渴望赚钱、养家糊口。
接着是“社会需求”,他们爱㊣上这㊣✅份职业,希望在行业里打拼几十年,能够突破行业的天花板,受人尊敬。
再接着,他们产生了社✅会责任感,养了几十人、几百人、几万个人,就要为背后几十万、几百万个家庭负责任,也要为行业创新和传承负责。最后,他们的自㊣我意识觉醒,开始追求人生价值。
今天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家,已经满足了㊣社会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。所以相对于所有的赚✅钱机会和政策红利,中国企业家更需要的是——“尊重”。
100年✅前,状元张謇下海创业,他在日记中的一段话,我今日读来✅特为感慨:“天之生✅人也,与草✅木无异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,与草木同生,即不与草✅木同腐。故踊跃㊣从公者,做一分便是一分,做一寸便是一寸。”
这句话写的就是今天中国企业家的心声。我们不能与草木同腐,我们就是要做一分是一分,做一寸✅是㊣一寸,这就是初版的“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”,这就是企业㊣家的务实精神。
有㊣的时候,这个世界被粗鄙包围,小丑的笑声荡漾在每个角落,但不妨碍我们仍然拥有独立思想的勇气;
有的✅时候,我们会有无力感,无论你怎么努力,都可能一✅无所获,但不妨碍我们仍然日进一寸,功不唐捐;
想象未来最好的方式,就是把它创造出㊣来,然后与它一起成长。我有个朋友今年去东南亚考察时拍了很多照片。其中有一张在越南胡志明市拍的㊣街景图,令人印✅象深㊣刻。
在这张图片中,我看㊣到了小米、vivo、名创优品、三星、蜜雪冰城、苹果、AQUA,有美✅国公㊣司、韩国公司、日本公司,又有来✅自奶茶、百货零售、手机、汽车等领域的中国公司。
2024年,我们举办了两✅场千人出海峰会。第一场在✅新加坡国㊣立大学,当时有1000多人参㊣加,国内去了700多人。第二场是9月份在厦门的一个高峰论坛,也有1000多人。我们和建发一起办了两场出海论坛。另外,我们还组织了11次出海考察、10次㊣线份出海晓报告。
先分享一组数✅据。从2004年到2024年,20年里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35倍。从2013年到2024年的十年里,年均复合增长率81%。
截至2023年底,A股上市公司✅的海外建㊣厂㊣数量是421家,在过去五年里翻了一倍。出人✅意料的是,中国企业出海建厂最多的国家是美国。
海尔在海外有60家工厂,海外营收占到总营收的53%。海信在海外有18个生产基地,营收42.5%来自海外。美的在海外有22个生产基地,总营✅收中41.92%来自海外。TCL有12个海外生产基地,总营收中46%来自海外。
我最早去这4家企业的时间,大概都在1990年代中期。当年这些企业都还在制造业“微笑曲线”的底端,只能㊣㊣㊣靠规模、成本和企业家们的勤劳,在全球㊣的家电行业中顽强生存。
“新三样”是指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动力电池。截至今年年底,在海外建厂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106家,布局年产能为182万辆。
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占到全球80%以上,其中有20家企业在海外建厂,国内现在的产量是650吉瓦时,海外规划的产㊣能是360吉瓦时。
1998年亚洲金融㊣✅危机后,中国启用了新的三驾马车✅之一,叫作“Made i㊣n China”,制造业出现了第二次外溢。当时的特征是,大量商品出海。
第三轮出海发生在✅2010年代的中期,“跨境电商”兴起。与第㊣二次㊣出海潮不同,跨境电✅商玩家创建了自✅己的品牌,并通过亚马逊、阿里巴巴速卖通、独立站等电商平台快速卖出。
当下发生的是第四次全球化外溢。我们✅在海外建设工厂,把设备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移出去。我认为,这一次中国企㊣业出海是工业革命以来,史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大迁㊣徙。我们每一✅个人,都是这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。
1970年代中期,美国把日本视为经济上㊣最大的竞争对手,开始对日本发✅动贸易战。如今我们常听说的“超级301条款”,其实是当年美✅国人为日本企业“量身定制”的,今天被用到了中国企业身上。与此同时,为了狙击㊣✅日元,1985年美国和日本签㊣订了✅《广场协议》。
在此背景下,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,日本企业㊣开始✅出海。十多年后,出现了一㊣个“影子日本”。
如今,日本在㊣海外的法人主体有2万✅多家企业,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到总公司收入的82%。海外制造占到日本制造的70%,海外净资产规模占到GDP比重的75%。这些产能、资产、能力,都发生在日本国境之外。
表面看,日本企业出海对中国来说似曾相识。两者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诱因都是国内产能饱和,行业内卷严重,外部条✅件也相似,都遭遇了来自美国的狙击。
今年6月份,有一家叫科达㊣的佛山企业,在非洲建成了它的第18条瓷砖线。科达做瓷砖生产线年前往非洲建厂。在过去8年里,它们在肯尼亚、加纳等国家,雇佣㊣1万多名工人,瓷砖产量达1.5亿平㊣方米。
今天中国企业出海的主✅要国家,分散于非洲、东南亚、墨西哥、中东、中北亚。由于㊣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基㊣㊣础、产业结构有所不同,消费需求也有所不同,所以中㊣国企业到不同的地区会种下不同的树,结出不同的果。
它第一次出海是在十年前。2015年,它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厨房卫浴展✅(KBIS),进入了美国市场。
2019年,美国向㊣从中国进口的橱柜征收反倾✅销税和反补贴税,最高税率分别为262.18%㊣和229. 24%。那一年,金牌在泰国建了他的第一家海外工厂。
到了2022年,美国启动了第二次反倾销调查,核查海外办厂企业,相关产品零部件配套与原材料采购本地化比例的情况。换言之,就算把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拿到海外做组装,美国仍然要收税。
我想,特朗普再次上✅㊣任后,这类调查只会更多。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海外搞更大的㊣产业配套,把产能、原材料、生产链、供应链等都搬出去。
于是,2023年金牌在泰国和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。总裁潘孝贞告诉我,今年11月他们在美国达拉斯又建了一家卫星工厂。
但是中国家居企业要到美国办工厂,几乎找不到配套资源,很难运营下去。金牌的应对策略是,把中国的人才和工厂平移到美国。
第一,把中国的技术人员、设计人员、营销人员,派到美国去。有趣的是,因为✅当地理发很贵,这些人还学会了给同伴㊣理发。
第二,今年年初,他们在江苏泗阳㊣建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车间,把所有能够想到的环节全部想明白,然后把它拆散,再把各部件用集装箱送到美国,最后在达拉斯组✅装起来。
这也侧面说明,我们要对中国的供应链、工程师和制造能力有信心。全世界最好的工人,最好的工厂,一定在中✅国。
当年日本人做产业转移的时候,把最好的生产线留在了日本,次一级放在了欧洲和美国,再次一级放到了中国。所以,中国在1980年代拿到的生产线,都是从✅欧洲、美国、甚至韩国淘汰下来的。
今天中国不一样。我们是把✅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好的技术搬到非洲去,搬到美国达㊣㊣拉斯去,这是产业的一次大规模“平移”。
潘孝贞说,他们的终极计划是在北美建五到六个卫星工厂。未来,中国企业有机会㊣服务全球的家庭,来推动全球家居消费的升级。
我这次做出海调研,经常听到一句话:“有中国工厂的✅㊣地方就有中资园区。”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有无数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。但是我们未曾看到任何一个专门为美国企业、欧洲企业或日本企业设立的大型产业园。
但是,中国企业正在把1990年代出现的、独具中国特色✅的开发区模式,搬到全球各地。据统计,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建成了120家左㊣右的大中型产业园区。
这个同学叫曹军,2017年年末,他听了我的年终秀。当年的年终秀有一个预见叫作“买好资产投穷国家”,他就是在那时跑到柬埔寨,如今,已是柬埔寨华商联合总会的主席。
去年7月,他陪我参观了柬埔寨的第一家中资工业园区,建于2008年的红豆,里面有100多家企业。
我参观的时候,柬埔寨刚好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高速✅公路——“四号公路”,由中国帮助投资,从金边到西哈努克港。这条公路的两侧,过去一年半时间里,涌现了将近10个中资园区。
这些园区“骨肉兼备、五脏俱全”,有码头、发电站、污水㊣处㊣✅理厂、货运机场、公共保税仓、综式基地、职业学校、餐厅、商场、银行、幼儿园等设施。
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在海外办厂的已经有100多家了。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海外年产能也有180多万辆,整车厂出去后一定会有零部件企业出去。截至今年年底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在海外已经建✅了86个,都是包括电池、玻璃、压轴结构件、热管理、摄像头、座椅、空气✅悬架等在内的专业工厂。
根据高盛的计算,中国在建一家新能源的汽车工厂,大概是20亿到80亿人民币左右,只需花费一年半的时间。欧美国家则需要三到五年,同时✅中国车企的制造㊣成本比欧美同行低了47%。
建发和我们合作了很多年,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。在过去很多年,它把全世界的大宗商品,钢铁、大宗粮食卖到中国。
这两年中国企业出海,建发又将其由外而内的能力,由内而外进行辐射,在信息、物流、金融、商务等方面㊣帮助中✅国企业㊣出海,成为中国企业供应链里面最重要的服务商。
它们在海外有50多个公司和办事处,在170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关系,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。
比如,建发就和格林美合作。这是一家做废旧电池回收的上市公司,建发为它提供原料和产品✅的进出口全链服务,同时,还通过期✅货工具帮它做价格评议、价格管理。
今年,格林美和建发还做了一件轰动中国航运行业的事情:他们在武汉长江中游的武汉港和印尼港之间实现了“一船到底”的运输模式。
我今年去了一趟绍兴柯桥,那里有中国最大的纺织集散基地,叫绍兴轻纺城。我到柯桥调研时,他们给我讲了个故事:2020年,绍兴柯桥有5位企业家跑到埃及尼罗河领域种棉花、纺纱、织布、印染、成衣。
埃及有一㊣个工业区,叫苏伊士运河工业区,从那个工✅业区运到非洲所有国家免关税,6天时间可以到达欧洲的任何国家。
绍兴必须要能够生产全世界最好的纺织设备,他们需要印染设备。绍兴今天有最好的棉水印染,开发出了不用水的印染技术,能够生产航天火箭里用的纺织面料,他们需不需要供应链?需不需要订单?需不需要全球的纺㊣织信息?
今天中国沿海的工业强市、工业强县、产业带,说到㊣企业出✅海㊣的时候都会喜忧参半,喜的是有可能“腾笼换鸟”,产业能够向全球辐射,忧的是鸟飞出去,笼子里没㊣有鸟了。
为避免产业空心化,政府和企业需要进行协同作战,认真地打好这一次中国企业出海的重大战役,这些㊣是㊣未来五年、十年甚至十五年,中国产业必须面临的问题,而这个㊣问题非常具有中国特色。
1994年,新加坡政府帮助苏州建立新加坡✅工业园区,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应该是中国做得最好、最成功的工业园区之一,200多平方公里,工业产值3000多亿,常住人口100多万,是个特别成熟的卫星城。
这两年苏州很多企业出海,苏州政府干了一件事儿:他们在新加坡租了一个1.6万平方米的㊣办公空间,所有苏州地区到东南亚的企业,先到这个地方共享办公、孵化、政策对接、客商对接,然后在东南亚进行投资✅建设。
新加坡㊣的李显龙讲过一句话:“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以平等的姿态参与㊣竞争,而不是处于追赶者的地位。”
我4月㊣份去了一趟欧洲✅的比利时列日,列日地处欧洲✅中心,阿里巴巴的菜鸟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超大的物流网络。在工业革命时期,全球物流靠轮船,靠货车、火车和大卡车。船和车是全球物流最重要的两个工具和战略模型。
今天,名创优品在国内开✅了4250个店,在海外开了2900个店,遍布了全✅球112个国家和地区。
这十多年来,它充分利用中国的供应链,在全中国和全球合作了1400个供应链企业,同时把全世界的很多IP,如漫威、引进,进行衍㊣生✅产品开发,每年开发1万个SKU。
2015年,我第一次见到叶国富,我记得他跟我说,吴老师,我以后要把店开到海外去。客观来讲,当时我是不相信的。现在✅他在海外有近3000家店。
我们希望他能够把更多的㊣中国 IP——从熊猫到孙悟空,放到全世界。今天我特别愿意把叶国富的这句话分享给大家,“没有勇气,何来运气?”
从赵德力到叶㊣国富,到每一个人,包括厂二代们,千万记住,天上没有运气,地上没有国运,所谓的运㊣气,所谓的国运,都是要我们用拳头、用勇气去把它给打出来。
我们如何防止中国产业的空心化?我们如何㊣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?如何适应所在国的政策和宗教?如何适应当地的工会制度和社区文化?如何完成派遣员工㊣和当地员工的融合?如何实现核心技术㊣的梯度化转移?如何完成供应链的培育和整合?如何规避海外公司的资金安全风险?
在未来的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,无论是落叶归根,还是落地生根,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“影子中国”即将出现,它既是产业意义上的,也是技术意义上的,是资本意义上的,甚至可能是人口意义上的。当这个“影子中国”出现以后,它会成为中国国内的社会变革的一个进步的、市场化的力量。我们特别期待一个新的经济力量的诞生。
前两天做梦,梦见了✅㊣母亲。母亲已经去世10多年,梦见她坐在我床前,我对她说,我要办年终秀,压力特别大。我问她能不能亲我一下,接着梦就醒了。我找出㊣这张㊣照片,它在我钱包里放了十多年。这是我一周岁时,父母在上海一家照相馆给我拍的。两个多么年轻的中国青年。我让✅我妈亲了我一下。
2025年是三个周期的叠加之年,新的经济发展㊣周期、新的地缘政治周期✅和新的技术变革周期。因为三周期叠加,服装、印染、汽车制造、面包店、文化类的㊣公㊣司都格外焦虑。
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是: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,回到产业的现场,找到新周期的引擎。我今年和往年一样,还是㊣去走访企业,算了一下,跑了60家企业,其中一大半是制造业。今年较为特殊的是,我参㊣观了很多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。
我还下了一次地下200米的矿井。这是今年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。30多年来,我下过3次矿井。上一次去是在10年前,下的是河南永煤的一个矿,下矿井之前,还得签一份“生命安全保障书”。
矿长带着我✅坐罐笼,就像✅坐电梯一样,下到二百米深处。到了地下,采煤场大㊣概比我高一点,有些地方还得爬过去,很多地方有积水。
到了采煤点时,空气肮脏,到处是机械化作业,采煤机不停地运转。在那种环境里待上✅两三年,半数人会患上尘肺病。这就是我十年前见到的中国煤矿的景象。
最近的一次,我竟然是坐着一辆汽车,下到了地下200米。我去㊣的这个煤矿,采煤场有7米多高,旁边是巨大的液压的钢构,采煤机已经实现无人操作。在地下二百米的空间里,到处都是传感器和摄像头,采集的数据被传输到平台上。
在这✅个采煤点,我很感慨。这次,我去的是山西㊣临汾,中国山西四大煤矿基地之一。临汾有99座煤矿,像我去✅的这种煤矿,已经有将㊣近20个实现了智能化。市委书记跟我讲,再过3-5年,大概一大半都会变✅成这样。
所以,当我们回到那㊣些产✅业现场,见到那些创业者和产业工人,看到那些㊣操作平台时,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依然存在。接下来,我们预见即✅将到来的2025年。
2024年上半年,中国的外✅贸表现亮眼,下半年出现一定的滑坡。2025年,中国外㊣㊣贸存在巨大的不㊣确定性,那就是新的地缘政治周期所带来的变革。2025年,特朗普会对中国制造出什么招,对中国外贸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,关税究竟是加20%、60%,还是200%,我估计特朗普自己都不知道。
欧盟与我们的关系、CPTPP与我们的关系,这些外贸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,使得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内需上。
刚刚过去的2024年,我们看到了先抑后扬的㊣景象,特别是“9.24”新政后,都有一些非常重大㊣㊣的政策出台,甚至出现了十多年未见的,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金融语言表述,即
这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已经✅来临。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从2010年到2024年,14年里,中国的居民储蓄年均复合㊣增长11.2%,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3.4%,美国4%,德国8%。
我认为,中国扩大内需的㊣第✅一个问题,不是老百姓有没有钱,而是要让老百姓有信心消费,愿意把钱拿出来消费。第二,能不能增加老百姓㊣收入的预期。
我邀请了三十多位经济学者朋友,让他们推荐2025年的优质资产。综合数据,2025年的好资产依次排名是:A股ETF、黄金、高息股、港股、保险、核心城市✅房㊣地产、国债、存款、理财信托。
2025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。推荐的前四个㊣中的三个,都与资本市场相关。对于核心城市的房地产,有一半的人认为可以配置。
今天全中国或许都在问一个问题,好工㊣作在哪里?新岗位在哪里?在今天中国这样的一个商业环境中,一些正在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级和商业模式,正在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,而很多时候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。
我第一次接触直播行业是在2019年6月,第一次看到有人在一个直播间里,喊“3、2、1”,卖了1000箱牛奶。
2020年✅的年终秀上我说“每一家公司可能都需要一个直播间”。四年后的今天,中国主播账号超过1.8亿个,职业主✅播1508万人,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职业类别,比如视频创推、货物管理、平台运营、互联网营销、后期制作、教育培训等。
那么制造业呢?制造业还需要年轻人吗?尤其是在先进工厂里,当机器替人成为趋势时,制造业还需要人吗?以格㊣力为例。2014年,格力的技术人员6549人,一线人,一线倍,有1411个。
十年✅✅㊣前和十✅年后,格力的用工人数几乎没有增加,但是技术人员翻了3倍——这㊣就是制造业内部正在发生的人才结构的变化。
我要这个数据的时候,董明珠专门给我打了一个电线个大学生。你对直播间的年轻人说,我们格力非常需要愿意投身制造业的大学生。”董明珠今年㊣70岁了,还在一线。
根据工信部的报㊣告,2025年中国制造业新型人才缺口3000万人,中国2025年大㊣学毕业生规模预计1222完人,创历史新高,真心呼吁中国的年轻人重新理解我们跟制造业的关系。
中国今天最缺的100个职业排位中,制造业有64个;在今㊣天的上海,一个制造工厂的技师,他的收㊣入比普通的写字楼里文职人员高37%。
然而问题在于,第一,中国的职业技校数量并不少,有1.1万多家,高等职校有㊣1611所。但是,这其中能够满足新型技能的专业太少。第二,在中㊣国职业学校中,本科职业㊣㊣学校只有51所,占全部本科院校的3.8%。但如果3.8%变㊣成13.8%、23.8%、33.8%,将会有多少的㊣孩子愿意到这些本科职校㊣㊣去,愿意进入到制造业?
所以,2025年的一个新的蓝海市场,就是改造职业教育体系,培育新型的职业教育,形成“新产㊣业带来新岗位,新岗位带来新技能,新技能✅需要新教育,新教育又会产生新的需求”的正向循环。
写过《未来简史》的尤瓦尔·赫拉利今年出了本新书,叫《智人之㊣上》,书里提出一个新名词,叫做“硅幕”,他写道:“由硅基芯片✅和㊣计算机代码所组成的‘硅幕’,可能使人类分裂并分属于不同的数字帝国。”上半㊣场✅我提到要“用好新工具,长出新㊣能力”,我们㊣✅㊣需要✅站在“硅幕”的左边,而不㊣是右㊣边,我们要做“公元后”的人,而不是“公元前”的人,我们要跟上人工智能个革命时代,毕竟,机器✅狗㊣都上来了。
然而年终秀前,我曾联系全国20家以上的人形机器人企业,遗憾的是,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将他们的人形机器人带到这个舞台来,这是㊣多✅好第一次宣传机会(笑)。
不来的原因,就是怕机器人摔跤了。但我认为,一年后,人形机器人应该可以✅㊣来到舞台前,毕竟人工智能是以“周”为速度进行迭代的。
《MIT✅的科技评论》也发明了一个词,叫做“AI原住民”,说这群人将在未来享受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学习和生命体验。
MIT认为那些人是00后,是Z世代,我不同意这㊣个观点。我认为,真正的㊣AI原住✅民,是那些率先使用了AI工具的人。
义乌拥有全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,一个县里5万个客商,一年做几千亿的生意。而我10月份去那里调研的时候,已经有1.2万义乌商人使用AI产品了。
谁是今天中国的第一代AI原住民?就是这㊣些在做跨㊣国生意、学历并算太高,可能连普通话都讲不标准的生意人。
在过去的三年半里,我走了28家标杆工厂,你能想象到的行业,包括上海污水处理厂我都去过了。我可以非常自信地㊣说,全世界今天最先进的智能工厂大部分都在中国。中国㊣是工✅业4.0时㊣代以来,全球最激进的智能化实验场。
甚至有㊣段时间我认为,“战争”已经㊣结束了,全世界很难再有那么先进的工厂,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投入和规模。直到今年4月份,在德国汉诺威工业㊣博览会上,我发现新的“战争”拉开了序✅幕。
但在人最多的17号人工智能馆里,都是美国企业为主,正在提供一系列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制造业解决方案。很可惜,在17号展馆✅里,我没看到一家中国公司。
OpenAI是在2022年11月发布了ChatGPT3.5,自此㊣人工智能的浪潮开始席卷所有产业。中国公司是在4个月后,在2023年3月百度发布了第一个通用大模型:文心一言。尽管并不成熟,但它的迭代速度很快。文心一言之后,中国有超过100家企业宣布要开发自己的通用大模型,“百模大战”开始了,激烈㊣✅竞争✅下,还活着的已经不多了,所以李彦㊣宏那句话,我觉得讲得挺对的,他说“中国不需要100个大模型,但需要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。”
第一,百度智能云正在打造大模型的新质基础设施,从最底㊣层的算法到模型,到平台,到行业能力,到场景应用等。很多企业都可以把自己的服务和应用架构在这个新质基础设施之上。
比如法律大模✅型、汽车大模型、气象大模型、外贸大模型、教育大㊣模型、职教大模型、音乐大模型、财会大模型、港口大模型、能源大模型、服装、政务、家居、家电、营销、医疗、金融大㊣㊣㊣模型。
而这些开发了行业大模型的企业,70%以上是这个行业里的企业。我认为今天你看到的这些行业大模型中的90%应该都㊣会活着,因为他们扎根在中国每一个细分产业的里面。
我认为中国最大的能力就是把1变成100,我们有✅最大的制造业的基础,有全世界最强的供应链基础,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,有不眠不休的㊣在座的各位的愿意创新和冒险的企业家。这个是我们真正的能力所在。
这是一家港口,山东港口已经跟百度智能云完成了一个港口大模型的应用化的建设。百度沈抖还告诉我一个特别具有原创性的观察。他说一般的企业组织模型是金字塔,分为基层、中层、顶层。而当大模型被应用到一个企业中时,将再造企业的组织形态。
位于上方的决策层,借助人工智能✅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,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、效率会越来越快,做出决策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。
或许未来,一家企业,要检验它是否被人工智能所改造,就可以看看它的组织架构,如果依然是金字塔型的,可能还困在中,反之,当变成“公章”式的时候,变革可能就线年是中国行业大模型的元年,它将重构所有的制造业和✅服务业的信息基础设施。
今年我去了趟天津港,它是全球第一个零碳码头,实现了100%的绿色电能,能够进行智能化的运输管理系统、车路协同㊣无人驾驶;我还去了一家麦当劳店,位于北京首钢园区,它是全球第一家获得LEED“零碳和零能耗”认证的✅餐厅。
一个零㊣碳的码头,一家零碳的餐厅,还有零碳的产品。2024年,我看到了全球第一台零碳的笔记本电脑,全球第一款零碳的耳机,第一块零碳的实木多层板,第一块零碳的瓷砖。过去陶瓷行业一直被认为是㊣一个重污染行业。瓷砖、砖窑非常耗㊣电,一块瓷砖如何实现零碳化?答案是用氨能。氨能是零排✅放的清洁能源、是绿能。用氨能烧瓷砖,就能够烧出一块零碳瓷砖。
此外,还有牛奶、咖啡、纸巾、文具、护肤品、茶油等。如果不㊣✅关注“碳中和”领域,大概率很难看到这些进步的、前瞻性的产业实㊣践。
我认为,2025年以后,零碳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,一定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面向未来的全球贸易竞争的新焦点。
美国有特朗普的关税,欧盟有“碳关税”,任何一个区域所发生的变化,都会影响我们未来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的发㊣展。
所以在✅2025年是一个恰当的时间点,中国先进的企业家们可以考虑将碳中和、碳足迹管理作为新的战略目标✅之一。
过去很多年以来,在全球乃至中国商业世界里,能够让消费者尖叫的从来是引导✅㊣者,而不是迎㊣合者。做生意有两种做法,第一种,消费者喜欢什么就做什么,这叫迎合✅者;第二种,打造一㊣款产品,告诉消费者如何度过一生,去哪家餐厅用餐、选择何种冰箱、空调、洗衣机等,这类㊣便㊣是引领者。
比如金牌家居,他们推出的一平方米健身房。房价高昂,一平方米可能价✅值数万元,若想在家健身怎么办?金牌家居告诉你,一平方米空间,就能放置几十个健身器材。金牌家居激发了这种需求。
家庭装修需用面板,大理石面板非常高大上,但现在有一种岩板电梯限速器结构图,其硬度是大理石的三倍,价格却仅为大理石面板的十分之一,颜色㊣还能随意选择,接缝处还可以进行拼接。
四川人、湖南人,一炒辣椒,味道㊣会弥✅漫整个厨✅房㊣和客厅。如今有了集成灶,即便炒上百个辣椒,开门时也无噪音、没有任何味道。
这就是场景,而场景背后就是一个个产品。所以,当下中国想要扩大内需,企业就必须打造出让消费者尖叫的产品。
你或许见过健身房、面板、煤气灶,但当你见到的是前所未见的健㊣身房、面板、集成灶时,消费需求便会被激发出来。这就是创造需求。
朱福庆告诉我,书籍翻页㊣的声音约为35分贝,是我们在一个室内空间中最舒服的分贝。他的公✅司叫皇派门窗,只干一件事㊣儿,干了㊣17年。他采用了8重隔音技术,做出了能隔绝室外噪音35分贝以上的门窗。
这家门窗企业有二十多个实验室,大大小小的风力测试,有的用水喷,有的用大风吹,还有隔音检测室。过去我们以为门窗不过是简单的铝板加玻璃,而他说,他的门窗有141个零部件和260项科技专利。
我一直书写中国企业史,写下一部中国企业史时,我一定会将2024年11月14日写进书里。这是中国当代㊣工业史的纪念碑,因为在那一天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。
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,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全球新能源车乘用车市场份额的70%。五年前,这是㊣谁都不会相信的数据。这是2024年,一个“纪念碑式”的日子。
倘若2004年是汽车大战格局初定之年,那么2025年,我们需要观察的㊣是,这些传统燃油车大厂能否实现涅槃重生,能否实现能力上的再度整合——这也是中国制造业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课题。